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廉播 > 正文

中国纪检监察报 | 山水间的清风廉韵

作者:曹丽萍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摘要:桂林以山水为范、以人文为源,锤炼出清水出芙蓉的悠悠廉韵,在鉴往知来中行稳致远。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的美,一半在山,一半在水,美在山水辉映,刚柔相济;美在人景交融,秀外慧中。这山山水水间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桂林以山水为范、以人文为源,锤炼出清水出芙蓉的悠悠廉韵,在鉴往知来中行稳致远。

       桂海碑林,刻在石上的高洁绵延流淌

  众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桂林石刻也堪称甲天下,“诸山无一处无摩崖”“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两千五百余件摩崖石刻、造像、散碑,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围的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等30余处名山洞府。

  桂海碑林是桂林石刻文化的典型代表。从桂林市小东江畔七星公园月牙山下拾级走向临江的瑶光峰南麓,便可达龙隐洞、龙隐岩。这就是桂海碑林所在地,“桂海”取自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桂海”二字,实指桂林。

  龙隐岩内有一块宋代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这是一篇著名的反腐檄文。北宋龙图阁学士梅挚,宋景祐初年任昭州(今广西平乐)知州。梅挚到了昭州后,看到许多到岭南做官的人,都害怕“瘴岚”而深居惜命,不关心百姓的疾苦,甚至沉溺于声色犬马。他憎恨贪赃枉法、横征暴敛、腐化堕落,写下了寓意深刻的文章《五瘴说》。他以岭南瘴气为喻来抨击当时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直斥宦者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帏薄之瘴,以自然之恶疾瘴气形容官场五种邪气,对官场中的腐败风气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挨着《龙图梅公瘴说》石刻的,是另一件宋代石刻《世节堂》,它的题写者是三次出使金国的官员方信孺。嘉定六年,方信孺出任广西提点刑狱兼转运判官。他的父亲方崧卿也曾在桂林为官,并且留下诸多善举,颇得民心。嘉定八年,方信孺为了提醒自己像父亲一样常怀为民情怀,题写下“世节堂”三个字。

  风雨侵蚀,岁月变迁。桂海碑林这本“藏在山水间的编年史书”,展现了古人对桂林山水之美的独特领悟,成为一种“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的文化自觉,将勤政爱民、清白坚韧和廉洁奉公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桂林的文脉之中。

       人才辈出,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

  在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北面的狮峰山腹地,坐落着钟灵毓秀的横山村。这里的陈氏宗祠有百年历史,记载着清代名儒陈宏谋、“三元及第”陈继昌等先贤故事,家族绵延、五代连科,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清雍正元年,陈宏谋中进士,入朝为官,历任兵部、吏部、工部尚书以及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为官四十八载,官历二十一职,始终清正廉洁,兴利除弊,堪称康乾盛世的一代名臣。

  陈宏谋极重视读书,视教育为“政事之本”“人材之本”,其《五种遗规》为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的教材以及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清史稿》称陈宏谋“学尤醇”,其在家书中亦屡提读书之重要。陈宏谋说:“到家以后,行止坐卧总不离书本方好。纵有往来酬应,稍可抽身即亲书籍。丢荒半日,必要补足,才可谓之好学。”告诫晚辈要好学,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也要“执卷而侍”,不能够“拱手空坐”。他还说:“自总角受学以来,未曾一日无师,未曾一日不读书,更未曾有无书可读之苦。”他希望长孙兰森能够靠读书出人头地,即使不中,亦希望其日后做一个“可止可仕,有体有用”之人,“以学为基,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汩乱其良知”,即所谓“为己之学”,流露出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厚爱。

  在陈宏谋的影响下,陈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从陈宏谋中举人、进士及第始,陈氏家族文星涌动,盛极一时,至光绪二十七年,有科甲状元1名、翰林2名、会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名、贡生9名,其中陈继昌更是“三元及第”,是清代广西影响力最大的科举家族。

  横山村,这个中国传统村落,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老歌,延续着“天理人心”的嘉言懿行,展示着“芳同桂岭长”的书香文脉、家风传承。

       万祥醩坊,成为抗日烽火的“灯塔”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旧址,位于市区中山北路,是一幢白色的具有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气质笃厚,安静。左侧门额上题有“万祥醩坊”四个字,这里曾经是卖酒铺子;一块白底竖匾上书写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这是它现今的“身份”。

  这里见证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见证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留下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革命家抗日救国的身影。

  “1938年11月,桂北路138号(今中山北路14号)一家名为‘万祥醩坊’的酒坊歇业了,然后挂出了‘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牌子,一些穿灰布军装、打绑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进驻这里,一张张朴实而诚恳的脸孔,一个个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身影,给乱象纷呈的桂林城带来一种全新的气息。”这是《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中描述当年“八办”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情景。

  这里对外是八路军在广西的公开办事机构,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同时还兼有新四军驻桂通信处的任务,起着新四军、南方各省及海外秘密党组织与延安党中央联系的重要中继站作用。

  1938年至1939年间,周恩来三次到桂林,向办事处人员传达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并亲自指导和部署“八办”的工作,具体策划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开展。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正于广州发行的《救亡日报》被迫停刊。11月,当时《救亡日报》的总编辑夏衍坐火车前往长沙寻找党组织,向周恩来和郭沫若请示复刊事宜。到长沙后,周恩来对夏衍说:“你来得正好,你去桂林和李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恢复《救亡日报》。”

  在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人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下,各种抗日报刊得以在桂林发行出售,因此,报纸由原来的《广西日报》一家增至二十一家,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群众》,延安出版的《解放》《文艺战绩》等革命报刊,也在桂林翻印、发行。当时除解放区延安以外,大批爱国进步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桂林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城”。“八办”在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中起到领导和引导作用,被称为“桂林抗日烽火的‘灯塔’”。

  在上海、广州沦陷以后,海外通往国内的运输线只有从海防入口、经镇南关进入广西这条通道。桂林是当时的西南交通枢纽,海外华侨捐赠给我党的物资,以及我党在香港筹集的军需物资主要就是通过“八办”转运到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游击队等前线。这里成为西南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为后来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势力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记录了湘江战役那段峥嵘岁月……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中生生不息,激励今天的我们信念坚定、勇毅前行。

       江流奔涌,不断书写新的美丽传奇

  漓江的意义和内涵早已超越了一条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的魂与神,是一座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桂林市借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清廉如水、德在心清”的历史名训,将漓江流域的二十余个廉洁文化阵地有机串联,通过挖掘廉洁文化元素,依托全市多处革命遗址(遗存)、廉洁文化示范点等资源,形成了集廉政教育、家风教育、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廉洁文化矩阵,在展示漓江流域风貌之余,积极勾勒出新时代漓水的清廉之韵。

  河水静静流淌,泛着粼粼波纹,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现在的漓江两岸,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现实交融,让我们感受到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正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绽放光彩的最好诠释吗?

  桂剧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桂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包容和展示了桂林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是桂林社会变迁、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今天的桂剧,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在岁月长河里不断绽放光芒。

  近年来,桂林市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以“非遗传清廉”为主题,在非遗技艺蕴含的廉洁元素上下功夫,推进桂剧、彩调、渔鼓等非遗文化与清廉文化相融合,创作了《一品油茶七品官》《包青天》《血溅乌纱》等经典剧目,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既“有形有量”又“有效有质”。同时,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开发非遗文化,赋予其更深厚的“廉”文化内涵,丰富优秀廉洁文化的产品供给,让廉洁文化可观、可听、可感、可触。比如《非遗里的清廉——恭城油茶》,剪纸艺术“剪影蕴清正指尖颂廉洁”,桂林摩崖石刻《龙图梅公瘴说》视频等艺术作品。

  江水无声,历史有痕。奔涌千年的漓江水,正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美丽传奇。

  悠悠漓江水,映照过多少川流不息的繁荣盛景,承载过多少南来北往的物阜民丰,传播过多少勤政爱民的价值追求……这一切,让立身敦行的桂林人,自信豪迈地走在新时代的春风里。

  桂林山水风光。阳朔县纪委监委供图

  桂林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图。制图:文秋萍

  桂林市党员干部在广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桂林)参观学习。

  桂林市灵川县中小学生在“百年清官村”(江头洲村)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灵川县纪委监委供图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鸟瞰。全州县纪委监委供图

桂林:监督保障防汛救灾资金用在“刀刃上”
深度关注|桂林组建“亲清助企服务团”为企业纾困解难—— 从“找部门”到“部门找”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