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廉播 > 正文

为政贵在公而忘私

作者:曹丽萍 冯晓霞
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摘要:“不私,而天下自公”,出自东汉马融的《忠经》,意指如果能秉公办事,不怀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为公,天下也自然变得公正,强调秉持正确公私观的重要性。

  “不私,而天下自公”,出自东汉马融的《忠经》,意指如果能秉公办事,不怀私心,天下百姓自然也就一心为公,天下也自然变得公正,强调秉持正确公私观的重要性。

  政在去私。“天下为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政治追求,是历代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理想。西晋傅玄《傅子·问政篇》中提到:“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意指对于为政者而言,一个基本的品质就是“去私心,行公义”。战国《韩非子·饰邪》也说:“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如果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国家必将大乱。如果大公无私之德盛行,国家必定安定治理。所以,治理国家必须公私分明。这是战国时著名法家韩非子的治国理论。在韩非子看来,治国必须“明于公私之分”,并“去私恩”,大公无私,这是“人主之公义”。只有公私分明,才能实现政令畅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公义则治。公所指代范畴中的江山社稷、家国民族这样的整体利益,私所代表的利益并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追求。北宋名臣包拯,一心为民,清廉公正,是铁面无私、正直无畏的典范,深得百姓拥戴。《尚书·洪范》箕子认为,为政者不偏向自己的亲人,不袒护自己的朋友,治国的理想政治就是宽广和平坦的;不悖逆,不倾斜,治国的道路就是正直的。也就是说,当政者只有坚持公心,不偏不倚,不悖逆,不倾斜,国家才能治理有序。古往今来,能否做到秉公去私,是检验为政者胸襟格局的试金石,也是照鉴王朝兴衰成败的镜子。

  私义则乱。《吕氏春秋·季冬纪》有云:“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意思是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由此可见,在公事上怀私心,必然判断受阻,有局限,会丧行悖德。近年来,落马的官员中,有为个人爱好而来者不拒者,有为配偶子女的生意而出面站台者,也有为朋友老乡的请求而破例照顾者。凡此种种,莫不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将私义摆在了公义之前,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而且严重侵蚀了我们党执政的群众根基。

  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做人做事,凡以私利为出发点的,没有能走得长久的,从古至今莫不是这个道理。作为党的干部必须做到大公无私,充分认识到只有秉公用权、为民服务,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走好人生路,不断推进事业发展,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桂林市纪委监委)

桂林:变“上访”为“下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桂林:“临时党支部”筑牢巡察战斗堡垒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