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桂林答卷” 为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绿水青山环抱城市,一派生机盎然。(资料图片)
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革新家。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桂林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历史性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五年来,桂林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桂林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小康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桂林答卷”。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桂林,作出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指示。当前,桂林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桂林新篇章。
以产业振兴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的立身之本,产业则是实体经济的脊梁。
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紧盯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产业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9500亿元,组织财政收入累计突破千亿元,实施重大项目1400多项、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构建工业发展新格局,组建经开区、高铁园,拓展高新区,市属园区总规划面积扩大到51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5%,较“十二五”提升10.2个百分点,构建了三区引领、多点支撑、齐头并进的“345”工业发展新格局。经开区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
发展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存量、引进增量,引进深科技、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漓泉、福达、国际线缆等一批本土企业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工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8%,带动作用明显。推动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2020年,四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
招大引强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引进华为、格力、融创等一批知名企业,实现了单个产业项目投资超百亿的历史性突破。5年来,全市新签项目1165个,共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35家。强化创新引领,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22家企业跻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数量均占全区1/5,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61家。
呵护好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宝地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漓江广西阳朔段考察时,引用古人诗句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保护漓江,兹事体大。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漓江生态不断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坚持依法保护、系统治理,严厉打击取缔采石挖沙、污水直排等非法行为,关停漓江流域所有采石场,拆除漓江沿岸各类餐馆和违法搭建,清理整治漓江水域网箱养鱼,关停禁养区内千家养殖场。在系列重拳利剑之下,漓江两岸恢复了宁静。
通过大力实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工程,桂林投入60多亿元实施生态补水调度工程。如今,在已有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的基础上建成斧子口、小溶江、川江3座水库,全面提升了漓江水质、全力确保漓江水量。游客们即使在冬季枯水期,都能看到象鼻山“大象饮水”的美景。
五年来,漓江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漓江“三统”改革全面完成,“四治”工程全面推进,“四乱一脏”全面整治,漓江游船实现30年来最大规模提档升级,漓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五年来,桂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4%,成为广西唯一连续6年完成大气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的城市;主要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2020年位居全国第二;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全流域保护漓江、全覆盖整治漓江、全方位提升漓江。如今的桂林,实现了漓江生态环境、绿色产业、民生福祉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共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漓江生态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首批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以湘江战役精神筑牢城市之“魂”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桂北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描述的是86年前发生在桂北湘江边的那一场壮烈战斗——湘江战役。
回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湘江战役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也是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数万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光照千秋的革命丰碑。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视察,强调要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
五年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传承红色资源放在全市发展的重要地位,让湘江战役精神成为桂林的“魂”。在市级层面,我市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400多次,党史主题读书班200多场次。
一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湘江战役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研究,深挖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推出“湘江红遍”三部曲等一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打造了桂剧《江姐》《燕歌行》和彩调剧《自家人》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作品。
与此同时,“跟随总书记步伐·心怀国之大者”“抗战文化城·桂林保卫战”等9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成为“爆款”,其中,“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旅游精品线路”。
2019年9月,“三园三馆”项目顺利落成,截至2021年8月6日,已接待参观者6.5万多批次1100多万人次。同时,“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和“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一期项目作为献礼工程,已于今年“七一”前竣工,成为桂林的红色新地标。
乡村振兴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金秋时节,正是硕果累累之时,田野上忙碌的身影成了一道道风景。一条条产业路如盘龙游走在山间,农田里瓜果飘香,扶贫车间热火朝天;再看村庄俨然有序,风貌日新月异,人人安居乐业。桂林农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桂北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唱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有了产业,看得起病,还住上了新房子,这样的日子真叫‘美’。”脱贫后,老百姓的幸福感直线“飙升”。现在,90%以上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2.99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了“穷窝”,2.6万多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住上了“安心房”,搬进了幸福新生活;19.6万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得到精准资助;近5万农村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医疗卫生室村村全覆盖,贫困人口全部落实“198”医保政策。广大贫困群众的命运发生根本改变,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五年来,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坚持“准、实、严”的总标准,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狠抓工作落实落地。经过五年脱贫攻坚战,全市共实现29.7万贫困人口脱贫、5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6.95%降为0,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粤桂协作框架协议》,推进粤桂协作各项工作,接受广东省投入的财政协作帮扶资金10659万元,实施项目56个。肇庆市、深圳市南山区先后安排17个村(社区)和9家企业与我市的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同时,我市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746个、田园综合体17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家,实现全市每个贫困村都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农业示范区(园、点)带动。
五年来,我市还以加快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契机,创建了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以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以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为骨干,以各级各类示范点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农村人口有23万人。
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桂林市成功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炼成”全国文明城市,桂林绝非一日之功。桂林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张城市名片的争取之路,更是一座城市的探寻之路和创新发展之路。
“北通南畅、东拓西联”工程、龙门大桥、芳香东路新建工程、漓江桥扩建工程……72条城市道路、15座城市桥梁的无障碍通行设施改造以及靖江王府片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两江四湖二期等一批城市改造项目。随着老城功能品位大幅提升,“南通北畅、东拓西联”城市路网全面建成,特色街区(片区)、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强力推进,逍遥楼、东西巷成为城市新地标,“山、水、城、文”城市格局焕发新魅力。
五年来,我市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6.7%提高到52.6%。新区产城融合做加法、老城疏解提升做减法,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城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人口达135万;桂林新区成为城市新中心,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环城水系全面通航,市直机关全部入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一座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城快速崛起,“再造一个新桂林”蓝图变为现实。
五年来,全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市共实施五批74个示范乡镇建设,占全市134个乡镇的55.2%,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开展7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23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20个乡改镇建设、15个少数民族乡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7.44亿元,成为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辐射带动了全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特色名镇名村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市共培育了9个自治区级特色小镇,其中包含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数量居全区第一;全市累计入选138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区近一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传统村落82个,居全区第一。完成前三批49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118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200个现代特色生态宜居示范村建设,走在全区前列。2015年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成功召开,我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探索出的“桂林经验”向全国推广。
打造品质生活的“桂林样本”
与农户谈“致富经”,与企业话“发展路”,为困难群众解难题,向教育工作者提“要求”……桂林市四家班子领导一次又一次走进群众中间,倾听民生,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次次慰问活动、一次次实地调研、一项项民生新政,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至上、崇尚实干的执政理念。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桂林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五年来,我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7.4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7.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2.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44.18万人。投入500余万元建设了10个创业孵化基地,共有481家企业和项目入驻,带动就业9940人,发放孵化奖补971.8万元。全市建立了3个农民工创业园,入驻企业68家,提供就业岗位4880个,带动就业4610人。
2020年末,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4.39万人、45.75万人、53.34万人、244.32万人,入库率提升为93.56%。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0.87万人,参保率和待遇发放率均为100%。与此同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也达到了100%。
五年来,全市投入资金60亿元,新建成学校87所,新增学位6.8万个。2018年全国年度测评以98.55分位列地级提名城市第一。全市获全国文明校园6所、自治区文明校园48所。2020年,我市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在全区位居前列,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三年毛入学率分别达99.2%、101.07%、111.5%,分别在全区位居第一、第四和第一。
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全市区域内建成15个医联体,乡镇卫生院参与率为98.4%;建立城市区域医联体4个。桂林作为全国118个城市医联体试点城市和全区唯一医联体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实现了医疗服务量和服务能力“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