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到老家,屋前的石榴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枝条低垂,仿佛在无声地叩问:“你多久没回来了?”
是啊,自从在外地工作、成家后,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棵石榴树是父亲生前栽下的,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而父亲离开我也快十年了。时光模糊了许多记忆,但父亲的身影却愈发清晰——那个沉默寡言却如山般可靠的男人。
父亲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姐姐。姑姑们常说,他自幼懂事,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打工,成了家里唯一的年轻劳力。他一生节俭,做事讲原则,守规矩,像一块沉默的砖,稳稳地垒起这个家。
故乡的盛夏,烈日灼人。记忆里,父亲总在帮邻居砌砖建房,而我蹲在一旁,看他如何将一块块红砖垒成笔直的墙。砖刀翻飞间,他总念叨:“砌墙先要砂浆饱满!”厚厚一层泥灰抹上,砖块稳稳落下,“少一铲灰,就多一道看不见的缝。”多年后,这句话竟成了我执纪工作的警醒——思想根基若不打牢,党员干部的“地基”便会渗入歪风邪气。父亲反复拨正的每一块砖,如同今日我们核查的每一条线索,容不得半分偏差。
最难忘他手中的吊线锤。泥灰未干时,他总将铅锤悬在墙角,眯眼细看垂线是否笔直。“歪一寸,倒一丈!”他的声音如锤击心,“墙歪了能推倒重来,人若行差踏错,塌的可是整座人生。”如今,这垂线早已化作我心中的纪律准绳——监督执纪,须如吊线般不偏不倚,时刻丈量权力与责任的边界。
除了劳作,闲暇时父亲最爱下象棋,我的棋艺启蒙便是他。棋盘上,他总说:“车行直道,不偏不倚;马踏日步,守规而行;卒子过河,绝不回头……”这些话语至今萦绕耳畔。他指着棋子教导我:“车如人生,须刚正不阿;马似办案,灵活却不可逾矩;象守田字,正如纪律红线,半步不得跨越。”
“落子无悔”是他常提的棋理。指尖轻点棋盘,他沉声道:“一步错,满盘皆输,做事须三思而后行。”这让我在日后办案中始终谨记:证据必须确凿,程序务必合规,丝毫马虎不得。而“观棋不语真君子”的训诫,更让我明白执纪者当如棋局中的旁观者,沉静克制,守口如瓶。
如今,我的书桌旁仍摆着一副象棋,每当工作中遇到困惑,父亲的声音便会在心底响起——棋子进退有度,人生没有悔棋,这方寸棋盘间的道理,早已与他砌墙时“砂浆饱满”“不偏不倚”的叮嘱一道,融入我纪检监察工作的血脉,成为守护党纪国法的信念支撑。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考上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他用砖刀教会我“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用棋盘告诉我“规矩如铁,落子无悔”;如今,我始终以父亲的教诲为明灯,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只愿让他如山般可靠的精神,在我守护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